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建文帝逊国流浪奇遇记 > 正文 十一

正文 十一

正文 十一 (第1/2页)

建文帝逊国流浪奇遇记(第十一章)
  
  作者:房权福
  
  十一
  
  月昏夜遁向阳升,风舞霜尘伴圣行。
  
  取径东南寻旧部,侧聆西北漫冤腥。
  
  散消财物得仁义,鼎助臣工立府庭。
  
  福造边乡留佳话,垒冢衣冠殒影踪。
  
  话说郑洽、程济、建文帝三人,在胡濙安排下,程济挑着行李,月夜东遁,不敢暂停,当他们爬上东山之巅,刚想喘口粗气时,听到西北山脚一片鬼哭狼嚎,发出惨叫之声,知道官兵对所有僧人已大开杀戒。虽看不见真正场面,但倾听悲戚之声,似乎置身于杀场之中,让人胆颤心寒。建文帝忆起金川门破之景,不觉又流下了眼泪,说:是因为我而连累大家,内心万分惭愧!生不如死,他们是世间好人呀!郑洽说:皇上不要想太多太远,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臣为明君者亡,这是天道。大家皆能为皇上献出生命,这是皇上仁德宽厚所至,感动臣工,因此愿意为君王牺牲。建文说:咱们已到安全之地,虽然不能参加他们的战斗,但站在这里看着,也是表示向他们致敬,向他们祝福。郑洽说:皇上,咱们稍看一会,就必须踏上行程,天亮之前,必须走出这是非之地,方可保平安。
  
  于是,他们三人看了不多时,乘着月光,就又出发了。大约走了好一阵子,天空突然亮起来,冲亮半个夜空,他们三人回头张望,在西北方向,火焰冲天,浓烟滚滚,亮如白昼,连脚下泥泞也能看得清清楚楚。程济说:看这火势,不像普通物件着火,依此推敲,很可能是乾坤书院或太平寺,只有这两个千年古屋,干柴烈火,方可如此旺燃。郑洽说:贼兵把太平寺围得水泄不通,很可能是为了杀人灭口,焚尸匿迹,故意燃太平寺,使其化为灰烬,掩埋真迹。正在议论之际,突然间,建文“呜呜”哭起来,边哭边说:我可怜的太平寺住持师傅及僧友们,是我连累了你们,让你们皆死无葬身之地,这难道不是罪过吗?今世两隔,来生报答。然后,朝西北方向,双膝跪地,久扣不起。这感人至深的场面,算是铁石心肠,也能被感动,落下五味陈泪,纵横交流。
  
  在程济、郑洽劝说下,建文方停止哭声。二人劝说约半个时辰,才拉起建文帝,然后三人朝东南方向跌跌撞撞而去。
  
  三人长途跋涉一个多月,方回到闽东故地。
  
  本可在白昼到达闽东之地,但虑到人身安全,稍事休息乘夜间到达瑞迹寺。乘着月光,看到了似是而非的瑞迹寺,内心有波澜在涌,件件往事浮现眼前。房间全变了,布局也变了,规模比原来小多了,房舍又矮又小,连门前场子也小了许多。原来参天大树被拦腰砍断,如今只能看到个个树桩,静静矗立在原地,似是个个兵勇,战斗到最后一刻钟,虽死不倒,虽败犹荣,仍然保护着当初自已脚下那一片热土。可见当初夜间战斗是多少激烈!多么疯狂!让人多么胆颤心寒!仿佛看到个个兵勇在喊声中英勇厮杀,精忠报国。这一切皆过去了,往事可浮,但事实不可再现。以后之日子,只能是隐名埋姓,苟且偷生,要不然胡濙大人怎么给逆贼之王自圆其说呀。因为叔侄之争,死人已经够多了,难道因此还要再增加吗?一切算了吧,把逆贼想要的统统送给他吧,他捡剩下不想要的,我统统留下来,万古河山今犹在,不见当年秦汉皇,让一切随风吧,百年作枯之后,谁都是一抔黄土,青冢一座。
  
  看到这幅破败景象,不觉想了这么多,收回心思,仍独处夜幕之中。我对郑洽说:你去轻扣寺门,问问目前住持是谁。郑洽缓缓走向寺门,轻扣三声,只听里面有人问话:谁——!郑洽说:小沙弥,行行好吧,我是一个流浪人,饥寒交迫,不让我躲进寺内,等不到天亮就会冻死的。守门小沙弥听到这回声,方慢慢打开一扇寺门,发出吱吱呀呀开门声,在夜空中显的格外响亮。郑洽进门,又轻声说:小沙弥,你们住持姓啥名谁?这时候,小沙弥反倒警觉起来,说:你是何人?打听这么多,有事吗?郑洽说:你有所不知,我是你们住持同门师兄呀,我有难来投奔他,出家人应以慈悲为怀,你看我这身打扮,难道像坏人吗?小沙弥又借着月光,上下打量一番后说:我们住持余师傅,早早休息了,明天再说吧。郑洽说:是余六府吧,他是我师弟,快快领我去见他。小沙弥听到郑洽叫出师傅名字,不再怀疑郑洽了,直接领着他来到住持门前。说:这就是,你自已敲门吧。然后,转身就离开了。
  
  郑洽轻敲几声,里面有人问:谁呀!郑洽低声说:我是郑洽,带着皇上回来了。这一声不要紧,听到里屋床吱吱做响,像是在慌忙起床,一会功夫,门开了,果真是余六府。
  
  二人寒暄后,共同出寺,把建文帝及程济迎进屋内。刚刚坐定,余六府就说:皇上这么多年在外,奔波游走,实在是辛苦了,看看,皇上头发全白了,实在是看着让人心寒呀!辛卯年惨案,咱们兵勇臣工经营殆损,死伤无数,元气大伤,再也无法回复到原来势力。以瑞迹寺为例,当年燕贼把整个寺院夷为平地,寸物不留,在瑞迹寺挖地三尺,寻找复国经费,因没有找到分文,气急败坏,杀起人来更加疯狂,这皆是造孽呀!后来,我们重建此寺时,因为阴气太重,冤魂太多,屋梁上了三次也没能上去。后来梁是上去了,可无论如何也摆不正,眼看着梁摆正了,一会自已像长了脚,很快就移动偏了。有一次,还差点掉下来伤到人身。最后,在我们各位众僧跪地祷告中,承诺日日颂经超度亡灵,并在放生池中沉入九口大缸,屋梁才稳稳摆正。目前,在闽东各个寺院中,我们所有人数全加起来,也只剩几十号人,伤的伤,亡的亡,走的走,许多皆不知去向,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目前这几十号人中,许多是当年兵勇,力气有余,智慧不足,不足以成就大事。所以,这么多年,一直没有什么行动,就等着皇上您回来,商议后再谋未来。建文帝说:这是大事,明天晚上把所有兵勇全招到瑞迹寺,我一一过目后,宣布下一步该如何进行,今天不早了,大家劳累一天,休息为主。于是余六府把建文一行三人顿停当,大家休息了。
  
  夜间,建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马恩花,仍是原来模样,笑容可掬,梳着小辫,恍恍惚惚走到卧室旁。站着对建文说:大哥,我前生今世做你皇后,咱们的情份真厚!皆产生了大火烧身,前世因此而亡,今生浴火重生,也许这就是天意吧。你我夫妻一场,恩爱有加,悔恨无限,最后不得不劳燕分飞,也许是咱俩情深缘浅吧。我已在天兵帮助下,乘坐一叶偏舟,离开百盛园,回到原来生我养我的故地,生活安逸,不用日日抱忧,大哥放心就是了。咱们两世夫妻,皆无圆满结局,实在是令人扼腕!以后,大哥把我忘了吧,权当我没有在你生活中出现过一样。什么皇权富贵,什么前拥后簇,统统忘了吧,一切皆放下了,身心就自然轻松了。世上只有万古河山,没有千年不老,好好找个地方,安度余生吧,愿大哥永远康健!有缘份,咱就梦中相见!在此,做一首诗送给大哥,但愿对大哥有所启发。
  
  今古
  
  寒风飒飒立初冬,放望河山万古容。
  
  阅尽凡尘衰亡泣,看轻社稷血泪空。
  
  鲜闻百载长生众,唯赞千年善事功。
  
  胜负枯荣由天道,是非抛却济苍生。
  
  马恩花吟完这首诗,诡秘地向建文帝笑笑,转身走了。夹道鲜花因风而起,摇晃不止,一会功夫,马恩花便走出了视野,无影可寻。
  
  建文突然醒来,原来是一场梦,梦境之真,如同刚刚发生,让人难意置信。自古梦有渊源,必有说辞,这难道是马恩花托梦给我,说出了实话吗?是呀,两世夫妻,皆没有一个好结局,可见是情深缘浅所决定,不可强求。就这样辗转反侧,躺到天亮,终于想个眉目来。
  
  翌日晚上,闽东周边所有寺院臣工兵勇,皆准时乘夜黑到达瑞迹寺余六府住持屋内,数一数共计三十五人,大家见到建文皇上,两鬓斑白,皆禁不住掩面而泣,仁慈之帝,竟然变成这般模样,谁不伤心呢?
  
  大家刚刚坐定,建文帝说:建文十三年辛卯惨案,至今已整整八年了,各位臣工死里逃生,活到现在,就是最大胜利,这就是对建文最大的报答!我不能看着大家再因此而受罪,更不能再看到闽东乡亲因此而被杀。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冤家易解不易结,能放下的,不能放下的,现在要统统放下。因叔侄之争,死亡那么多鲜活的生命,让我痛心不已,每每梦中醒来,总是泪湿厚枕,不为自己,而为臣工苍生。经过久思,我决定放下复国念想,做一名普普通通乡间人,长在山水,吃在山水,活在山水,葬在山水。所有复国经费,统统挖出来,分给在座各位,需要建房者建房用,需要成家者成家用。遇到确实需要帮扶者,也可以适当施舍于他们,也可以帮助当地乡亲建立寺庙,祈求平安。不留乾坤,反留美名,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岂不更好?可是大家皆没有应声,建文帝又说:没有人应声,难道是大家有什么其它想法?这时,余六府才说:皇上所言,确实有理,但这么多年坚持,难道说放下就放下吗?我们各位臣工,倒是没有什么心理包袱,就怕皇上心中有呀,所以不敢回答。建文帝说:大家想多了,建文不是口是心非之人,彻底放下,这是思虑许久之事,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才决定的。请大家放心,我是能够承受这个决定的,同时,也向大家宣布,我这个决定也会使我更幸福!
  
  这时候,大家才开始讨论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像乡村野里拉家长一样随便,亲切而又无拘无束,气氛融洽而又热烈。大家坐在建文帝身边,拉着他的双手双臂,问这问那,那感觉,如同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平淡而又深厚。
  
  以后一段时间里,各位臣工把藏在瑞迹寺地下及南山深处两地复国经费全部挖出来,分给需要建房,娶亲,成家,修庙的各位臣工兵勇。为了防止被逆贼发现,杀回马枪,建文帝安排,郑洽去濂坑村长居,马公去井上村长居,林公去涵道村长居,程公仍回漳湾,杨公去赤溪长居,余六府去钟洋长居,杜华泗在瑞岩村及松岩发展不错,继续回去发展,建文本人则去金邶寺长居,没有点到姓名者,可以根据自已需要,去到自已想去之地,所需费用,皆可从复国经费中支取。每家门口左前面,植种两株榕树,做为与当地乡村区别,也是联络暗号,只能我们自已人知道,不许道于外人。并再三要求,到达本地后,一定要造福当地乡亲,多办有益于乡亲生活和团结之事,留下美名,传芳百代。
  
  大家按照要求,分散而居,没一年功夫,皆发展得很好,与当地乡亲们关系融洽,彼此友好互往,融入到本地人生活当中。许多臣工兵勇,由于表现良好,赢得当地姑娘爱慕,喜结连理,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定居在井上村的陈公、林公,见村民困苦,动恻隐之心。教乡亲们学会制作“形似秧桶渔船”和“蜘蛛网状捕鱼网”。从此以后,当地乡亲们出海捕鱼,总是满载而归,周边渔民也效仿学习这种方法,从此皆过上富足而又幸福的生活,乡亲们皆万分感激。
  
  定居在漳湾村的刘公,定居在大泽溪的罗公、张公、杨公,与当地人关系融恰,生活平静而又美满。特别是定居于上金贝村的林公、马公,依靠自已地理知识,给当地许多山头,好看地点取了新名字,并得到当地乡亲们认可。比如:涌金石、盘砣石、灵响石、乌石马、双石屏、碧水帘、蒙泉井、长老岩、祥云岩等等。同时,他们在当地广行善迹,教育村民,受到爱戴和尊敬。
  
  杜华泗定居在松岩村,其在当地开荒造田,发展生产,给当地乡亲们传授农植技术和五书四经,深受当地人爱戴。他依靠自已力量,很快建好一寺一庵,寺取名“日寺”,庵取名“月庵”,二者合起来暗未“明”字。寺与庵之间,有秘道相连。杜华泗还雕凿两个石鼓,一个取名“日庙正宗”,一个取名“月庵真迹”,用各种方式表达对建文大明江山及应天京都的怀念之情。
  
  余六府是建文帝保驾大将军的化名,他定居在钟洋村,与当地人关系很好。后人纷纷与当地人连姻,烟火繁盛。他搞好自已农耕生产的同时,也总是主动去帮助当地人干活,深受尊敬。余六府在农业生产之余,也常书写一些宣纸书法,尘封家中,比如:“国族聚于斯,相府芳声未艾;宗祊藏之久,后贤俊烈重兴”,“钟山发迹,子而承,孙而继,千秋统续当年;湾水开基,宗有功,祖有德,数代怡谋俎日”。用各种方式表达对故乡之怀念,对圣上之忠心,同时也暗示后人,祖先来自哪里,因何而来。
  
  郑洽定居在濂坑村,改名郑三合,修房建屋,开垦耕地,生活过得安安稳稳。每天把好吃好喝的送到金邶寺供建文帝享用,特别是与本地王姓人王进关系特别好,形同兄弟。在王进牵线下,当地陈姓长老把自已小女儿嫁给郑三合小儿子郑栈为妻,娶亲这天,张灯结彩。金邶寺内以僧人掩盖身份的建文帝也来到濂坑村郑洽家祝贺,郑三合称之为师傅,自称弟子,关系特别融洽。郑栈喜得贵子时,金邶寺僧人又来道贺。他看到濂坑村人吃水困难,就不辞劳苦,查看地形地脉走向找泉水,在村外山间发现汉代光武帝赐名的“灵谷甘泉”井,顺着此井地脉查看,发现村中有一处同源水脉,让村民们在此掘井,果真打出水来,甘爽无比,造福乡民,僧人把此井取名“甘濂井”。因此,濂坑村民对这位僧人是念念不忘,他们没有想到,这就是卧龙建文帝。
  
  由于郑三合关系,一来而去,金邶寺僧人与王进也熟悉起来,二人皆爱吟诗唱词。于是,常常彼此和诗,徒增生活乐趣,消磨时光。金邶寺僧人常以“金邶上人”之名,与王进和诗,有部分来往诗词如下。
  
  忆昔(金邶上人真作)
  
  当年鏖战剑光寒,画角声哀撕心肝。
  
  入阙铁蹄摧御柳,持戈燕寇撺朝堂。
  
  江湖浪荡天做被,山水浮游地当床。
  
  衣上晒痕重泪迹,江南梦断北人肠。
  
  山中寺(金邶上人真作)
  
  明月蠓瞳大雄殿,香烟高舞铜炉中。
  
  山寺不知今日几,石阶闲坐对蟾蜍。
  
  山寺寂寞约王进施主同游(金邶上人真作)
  
  寺中惯听山鸟鸣,闲弄野花吟思情。
  
  犬吠蔬篱知客到,影随石阶伴我行。
  
  旭日当空千里暖,微风轻拂半山睛。
  
  山川秀观多感慨,北望凝神忆都京。
  
  久居山寺怀感(金邶上人真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陈长安牧云瑶 罗天蓝秀儿 从我是余欢水开始 龙族:重启新世界 他比我懂宝可梦 叩问仙道 重生之苍莽人生 唐朝工科生 紫气仙朝 重生1991:开局迎娶绝美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