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中国戏剧文化史述 > 三 彬彬礼仪

三 彬彬礼仪

三 彬彬礼仪 (第2/2页)

乐正先升,立于西阶东。……
  
  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卒歌。……
  
  笙于堂下,磬南北面立。乐《南陔》、《白华》、《华忝》。……
  
  乃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
  
  乃合乐:《周南》,《关瞧》、《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繁》、《采频》。
  
  工告于乐正曰:正歌备。乐正告于宾,乃降。
  
  这还只是让客人坐定。此后还有一整套的规程。至于人们之间恭敬揖让的姿态,实在也难于记载。请想象一下那种嘉乐齐鸣、歌声阵阵的艺术气氛吧,请想象一下那种舞蹈化的节奏规程、符号化的动作范畴吧。这是客观生活的规范,又近似于艺术审美的形态。这是在生活,又象在演戏。这是礼,又是乐。
  
  总之,巫术礼仪中象征性、拟态性、观赏性的审美因素,在希腊聚集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实体——戏剧,而在中国却继续分散在礼乐相合的社会伦理生活之中。它们的职能早被限定,而且日趋凝固,因此很长时间难以聚合、升华。按照这一逻辑,中国戏曲的大规模兴盛,必然在重重礼仪懈弛的时候。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散落在实际生活中的戏剧美的因子,当然不会一直是巫术礼仪中象征性、拟态性、观赏性成分了,而这些成分本身也会各各得到发展。因此,即便在中国戏剧尚未充分发达的时代,社会生活的思想观念中常常包含着一些戏剧性的观念。唐代诗人杜牧《西江怀古》有云:“魏帝缝囊真戏剧
  
  ,苻坚投箠更荒唐。”宋代诗人苏轼《送小本禅师赴法雪诗》云:“山林等忧患,轩冕亦戏剧
  
  ”。宋代文人倪君奭《夜行航》云:“少年疏狂今已老,筵席散杂剧
  
  打了……”他们都把生活比作戏剧,甚至把生活等同于戏剧。外国艺术家有的时候也会偶尔把生活比作戏剧,但一般说来,没有中国文人那样执着于此。应该说,这种“游戏人生”的观念与孔子所提倡的礼乐观、人生观是大相径庭的,但深入分析,也不难发现相互间的联系。孔子提倡礼乐相合的生活,是要人们在戏剧化的审美愉悦中接受礼仪,从而维系特定的社会秩序,可以说,是以游戏通达庄严;但当庄严的目的本身已经破败,游戏也就成了目的,成了生活的全部。诚然,说人生即是戏剧的文人,未必把事事都看成虚幻,但这样的人大多是不愿意认真地投身于戏剧事业的。因为大凡人生即戏剧的喟叹,也以对戏剧的玩忽态度为条件。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这同样是把戏剧与生活联系起来了,但他强调的是戏剧深刻地反映
  
  生活的功能,并未把生活与戏剧相混同
  
  。因此,他可以为着自己的生活目的,满腔热情地投身于戏剧事业。相反,如果戏剧真是与生活浑然一体、不分彼此的。人们还会有什么兴趣去从事比虚幻的生活更虚幻的工作呢?
  
  由此也可推理,以后把中国戏剧推向真正繁荣的,首先应该是一批能正视生活、也能正视艺术功用的健将。(当戏剧从内容到形式趋向成熟之后,一些消极出世或游戏人生的文人当然也会取来玩玩,或借以进一步印证人生即戏剧的观念,这是后事了。)
  
  “泛戏剧化”的现象最初是儒家礼乐相合的美学观的产物,后来则成为儒家观念的一种反拨,两种倾向,都对戏剧美的凝聚和健全产生逆向作用。就象布鲁诺、斯宾诺莎等人以“泛神论”来反对神学一样,“泛戏剧化”并不有利于戏剧艺术。当生活礼仪中都充满着戏剧因子的时候,当人们把实际生活目为戏剧的时候,戏剧本身是很难存身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思想及其衍生物,是与戏剧艺术相抵牾的。
  
  当戏剧终于正式形成并高度成熟之后,“泛戏剧化”的现象又会对戏剧的艺术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由于人们不把戏剧看成那种独立于生活的对面来反映、再现生活的镜面,而是把戏剧看成生活的一部分,看成一种特殊的观赏性的生活,因此,中国戏剧在很长时间内仍然很适合在婚丧礼仪、节庆筵酬之间演出,成为戏剧化的生活礼仪的一部分。观众观看中国戏剧,可以象生活中一样适性随意,而不必象面对西方戏剧那样聚精会神,进入幻觉。这一点,我们只要回想一下《红楼梦》中描写的看戏、演戏情状,即可明白。这种历史传统所造成的自身特点,构成了中国戏剧区别于其它戏剧的一系列美学特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陈长安牧云瑶 罗天蓝秀儿 从我是余欢水开始 龙族:重启新世界 他比我懂宝可梦 叩问仙道 重生之苍莽人生 唐朝工科生 紫气仙朝 重生1991:开局迎娶绝美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