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建文帝逊国流浪奇遇记 > 正文 八

正文 八

正文 八 (第2/2页)

周绍回答说:因为太后知道周家与皇上关系深厚,于是上门投奔,打听皇上下落。那时候,我们周家上下,确实不知道皇上下落,所以也无从告之。太后在我家住一段时日,有一天傍晚,洋中村社长来到我家说,谣听有人告发官府,说周家庇护吕太后,不久官府将亲自来捉拿。这话正好被躲在内屋的太后听到,她老人家怕给周家带来灭顶之灾,说什么也不愿再住下去,执意要走,并且说,不能因为我一个人,给几百口周家带来灾难。我们再三挽留,也没有留住,还是走了。临别时,我给她老人家备许多吃穿家用。我问:太后母亲离开此地后,去哪里了?周绍说:太后走时,对我们说,去闽东各地,打听其它大臣住处,每个地方住一段时日,免得被官府告发,连及百姓。由于不能光天化日之下打听,只能是暗暗进行。在一个晚间,太后离开周家,向石后而去。后来就不知所终了。
  
  周绍接着又说:由于这事,官府下达几道命令,搜周家新旧屋舍,上下几百口不得安宁。后来,老二周纯,老三周缮,干脆领着家眷,离开洋中,搬到外地居住了。我是长子,在家守候,以应付各种事宜。
  
  我说:母后在这里,给大家添麻烦了!周绍说:皇上这是啥话呀,太后要是想留下来,周家上下就算是远走他乡,也要带着太后一起飞,人生在世,节义乃立足之本,没有品质节义,和动物有什么两样呢?我对周绍之言,非常感动。我说:明天,一定要找到母后下落,沦落如此,太对不起他老人家了。
  
  翌日一早,周绍家人,早早备饭,我们四人吃过,道别周家,一路向石后而去,寻找母后。
  
  我们四人一边走,一边打听,来到石后。在一个小村子里,碰到一个老者,六十多岁,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说话铿锵有力。他说:几年前,在寒桥头遇到一个五十多岁沦落女子,温文尔雅,大方端庄持重,眉目清秀,贤外慧中,一看便知是大家女子,身材高大,气质不凡,似是北州之人。她一个人坐在寒桥上面廊桥里,不言不语,问之,也不回答,似是有心事在胸。来自哪去,去向何处,一概不说,当然也无从知道。身边置放许多家用衣具,似是好心人送给的。我急着问:后来,她老人家去哪里了?这位老者说:造孽呀,自从建文皇帝被他四叔夺走国权后,整个国家乱套了,为师者不勤,为生者不敬,为父者不仁,为子者不孝,官府任意欺压百姓,敛财无数,百姓水深火热,自保难存,和幼时兵荒马乱岁月对比,乞人、穷困之人更加繁多,比比皆是呀!苛政猛于虎,重捐毒如狼,八成收成,被官府抢走了,只知道什么下西洋,远航海。特别是新皇帝杀贤无数,不讲章法,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哪还有道理可讲?他父皇当年杀人,主要是杀贪官,杀恶人,威法律,正乾坤,可惜这竖子正好相反。建文帝为人良善,为国仁政,可惜呀……我追问道:你还没说老人家去哪了呢?这时候,这位老者似乎才明白过来,一个劲摇头,显得无可奈何状,然后说:这个女人长期宿在廊桥里,时值十月天气,渐渐变冷,也不是长法,乡亲们劝她回到村子里找个旧屋居住,可怎么也不依。并且,这是她唯一一次回答,说,不能麻烦乡亲们呀,还是住这里好一点,不会连累别人。可是,这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偏僻如野,时常来有野狼猛兽出现,真让乡亲们操心。村里条件稍好些有节济能力者,送些铺盖、饭食、衣裳。有一天早上,乡亲们又来送饭食时,发现这个女人不见了,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据回村乡亲们说,铺盖边上还有红色血迹,按经验推断,十有八九被狼吃了。
  
  听到这里,我突然就晕倒了,郑洽、郑熙,马上弯腰,合力把我抱在怀中,挤掐人中,好久才缓过神来。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把我炸得晕头转向,双耳鸣响。因为我治国失误,害死了亲生母亲,此生彼生百身莫赎!
  
  在老者带领下,我跌跌撞撞,在大臣搀扶下来到寒桥廊桥里。里面还有部分遗物存在,旧如雨洗,乱如兽扒,尘灰满地。看着这破旧尘堆之物,似乎看到母亲一样,撕心裂肺,肝肠寸断!似乎看到她那柴瘦之身,蜷缩在破衣烂衫之间,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似乎看到她那如诉如泣,充满惆怅,充满哀怨的眼神,望着一个没有未来,没有希望之远方。
  
  这一夜,我们四人没有回程,身躺寒桥之上,卧居廊桥之中,任夜半寒风肆意冷吹,簌簌作响。算是报恩,算是忏悔,算是为太后母亲守夜吧!月光如水,寒露如萤,一幕幕往事浮现心头。四周一片静寂,任感情的潮水放纵奔流,流露出对太后母亲的无限眷恋!
  
  夜半之时,孤月高悬,夜风冷吹,轻轻折起身坐起来,默默依靠在廊桥边墙上,心中暗暗吟下这首刺心之作《悼母亲》。
  
  悼母亲
  
  母后生书乡,吕籍寿州方。先辈多贤义,三朝几度昌。
  
  忠耿荣钦点,辅国筑名望。良誉天下传,伟功史书淌。
  
  北宋吕蒙正,慈厚睿智刚。尊拜左丞相,善终辞官场。
  
  肚大容天下,知人荐圣王。清廉无诟病,三赋天下扬。
  
  南宋吕文信,官微斗志亢,酣战白鹿矶,热血撒边疆。
  
  蒙元有吕本,母后令尊长,元府担都事,明初归太皇。
  
  至正己亥春,家慈诞晨阳,精学琴棋画,碧玉侍孝康。
  
  仁义礼智信,具佳皆欣赏,建文元年至,贵位太后仰。
  
  贼逆破京都,臣工惧恐慌,辱走鬼门去,别母成离殇。
  
  忆昔尘月事,件件心中藏,历历眼前过,犹如昨日往。
  
  初岁学颠步,危危牵衣裳。风拂倾嫩芽,笑声荡回响。
  
  总角习孔孟,晨读至昏降。心恨无玩时,严慈变恶狼。
  
  束发成人后,方懂用心良。皇儿登基日,喋劝仁厚广。
  
  慈母手中线,娇儿御寒凉。簌簌立冷风,痴望登朝堂。
  
  寸草迎春茂,酬晖青翠芳。儿欲跪先慈,不知向何方!
  
  离世未买路,黄泉何望乡。恶狗金鸡缠,野鬼孟婆汤。
  
  母后多灾难,孬孩不敢想。思虑前后事,泪飞纵雨淌。
  
  子时风衣动,似是母后帮,夜半秋露至,防儿着单凉。
  
  儿臣惹天祸,万载不孝郎!来生叙母子,今世两相望!
  
  一夜无眠,端听这万籁俱寂,凌晨方浅浅入睡。梦中,看到母后飘飘而来,细步婀娜轻轻近来,模样如初,微笑依旧,姗姗来到廊桥,静静依偎身旁。仿佛回到建文初年的美好岁月,娴静而又雅致,自在而又美好。好幸福,好甜蜜,好风光……我们母子谈了许多,有宫廷似锦,有悬月如银,有柳影婀娜,有竹桥荡魂;我们也看了许多,后湖之波更蓝,秦淮之水更幽,扬子客栈更繁,钟声催客依旧。……突然之间,煌煌天空顿时雷电交加,大雨滂沱,一片黑暗。母后不知何故何事,却冲入雨中,形如一只落汤鸡,双臂张开,面对苍天,似乎在对天呐喊。那种辛酸之样,让人终生难忘,被暴风吹得衣发紊乱,翩跹如一支光烛,随时会因此而熄灭。我也站起来,欲冲入雨中,想救母后于水火,可怎么也站不起来,双腿似乎被粘在地上一样,竟然迈不开半步,想喊,却怎么也喊不出声音来,急得满头大汗,无所适从。……
  
  郑熙起夜,打破这斑驳梦境,突觉晨风潮寒更甚,丝丝冷意爬上心头。自从失国,何曾有过如此之幸福和高兴?何曾逃离过如此绝望之景域?回忆往昔之美,真是太美好了,真愿沉睡不醒,如斯百年。
  
  天亮时分,大家起来了,似乎没睡安稳,带着几分疲倦。郑洽说:按目前推测,太后很可能已遭遇不测,但几载已过,风雨无存,不如这样。我插话说:怎么办?郑洽用手指一指寒头一侧比较平坦之地,接着说:在这一头,拿出部分复国经费,修筑一个乡厉坛,把石后、洋中周边十里以内白骨,全部收拾一起,合而葬之,以求这么多白骨当中,一定有太后之遗,也算是对太后后事,有个圆满处理,尽孝善终,孝榜后人。同时,在乡厉坛前,再建一座拜亭,把太后灵位摆放其中,算是对吕太后她老人家怀念感恩。
  
  郑洽所言,大家均表示支持,我也从内心同意这样做,可以聊表我内心深处无限的自责和愧疚。说干就干,我们回到昨天造访之村,找到昨天谈话老者,说明来意。并委托他找人把这个乡厉坛及拜亭建起来,把周边十里白骨收集,合而葬之,算是对无辜死者一个安慰。话已至此,老者也是位经事之人,很快明白其中原委,但也没有直接说出口,而是慷慨答应,说:你们出钱办善事,安鬼神,积阳德,老朽哪还有不答应之理?并很快招来乡亲们,其中不泛有能工巧匠,当天下午就开工建设。我看着大家热火朝天,干劲十足,让程济取来笔墨,当即书下“慈母亭”,“明皇赐凉亭安遗,慈母息寒桥永昭”几个字,要求石匠雕刻在石上,摆放在正位两侧。程济说:建议把“明皇”二字改为”儿臣”,这样更好些,免得人多口杂,产生麻烦。我立即同意了程济建议。私下了,我对这位老者说:你们是当地正派有名望之人,如果将来有一天,形势允许了,请把“慈母亭”二字改为“国母亭”,借此了表我一桩心事。老者是个侠骨义胆聪明之人,话虽没说明白,但也知其中根由,立刻就满口答应了。
  
  四天时间,就完全建好了,朴素而又庄严。我们答谢并辞退劳作乡亲们,只留下老者一人,我们一起对亭子里里外外全查看一遍。然后,我对老者说:石刻字迹你们可以放在香龛之后隐处,等将来可以昭示天下时,再把这些石刻全搬出来。老者又满口答应。临别时,我们四人齐跪地上,面对拜亭,足足磕了四个响头。同时,我又掏出部分经费送于老者说:我们公务繁忙,不会经常来此,你拿着这些费用,帮我们照料好这座亭子,我们也就放心了。老者说:照料之事,几位智者放心,说到做到,但这银两……还是退还给你们吧。我们执意要给,他才无耐收下。并说:几位智者放心,我一定让乡亲们世世代代保护好亭子,香火缭绕,永世相传。
  
  回到瑞迹寺,一直沉浸在这悲痛之中不可自拔,思念恩师,怀悲太后母亲,落落寡欢。大臣们为把我从这悲情中引导出来,于是全部招集在一起,共同建议:按原来在应天时期编制,再次登基,任命各位臣工,以示新国已立,潜伏发展。登基当天,各位臣工必须行使君臣之礼,严肃新国法纪。
  
  经程济观天测算,时间选择在建文九年十月十九日,经测算这天为良辰吉日。地点选择在石后大泽溪附近半山腰一块平地之上,形如广场,旁边只有一个小村落。选择这个地方,是因为大泽溪周边群山绵绵,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山重水复,村前有大泽溪横断,村后有彭溪、小溪相隔,处于金涵、石后、九都、七都交界地区,是一个隐身藏觅绝佳之地。各位臣工要求于当天齐聚于此,拥待我再次登基,安理新国,抚慰四方百姓,励精图治。
  
  登基之日很快就到来了,阳光灿烂,万里无云,天如一块蓝玉,剔透欲滴,微风轻轻拂动,南国十月天,欲寒乍暖,让人心情无比舒畅。各位臣工行使跪拜之礼后,我背阳依桌而立,面各位臣工发布复国战斗檄文。内容如下:
  
  燕贼谋反之心,蓄谋久矣,终于建文元年造反,兵戈对抗皇廷,行逆天之道。所到之处,皆杀戮无数,至尸骸遍野,千里无烟火,民间谈之色变。建文四年金川门启,更是血腥屠城,弑杀忠烈无数,至应天百姓锐减六成之多,万家缟素高悬,百里冤魂低盘。大明失日月之光,神州尽灾难重重。我辈及各位臣工饱含满腹抱国为民之志,却屈居闽东一隅,实不甘心。
  
  燕贼恶行,人神皆愤,定当群起而攻之。我辈在此,皆应竖卧薪尝胆之志,立为民为国之心。隐于民间,争取周边乡亲,发展军力,扩大影响,蓄势待发,待机行动,迎头痛击,达到复国彰明之目的。
  
  所有各位臣工,皆按新宣职务,各司其职,吏部由皇上亲自督办,同时侍郎为郑洽;户部尚书赵天泰,户部侍郎程享;礼部尚书程济,礼部侍郎蔡运,礼部郎中史仲彬;兵部尚书廖平,兵部左侍郎余六府,同时兼任保驾大将军,兵部右侍郎郑熙,兵部郎中牛景先,兵部主事王资、刘仲;刑部尚书金蕉,刑部左侍郎梁田玉,刑部右侍郎冯榷;工部尚书王之臣;大理寺卿王良;翰林学士杨应熊,翰林侍读学士梁良玉、梁中节,侍讲学士宋和、郭节;太监总管周恕。其它没有宣到臣工,按你们在应天时所司职务,继续发挥阳光之泽,为光复大明出力流汗。
  
  在实际中,因人手少,不必拘泥于本职任务,哪里紧急就去哪里帮工,哪里发展规模大就往哪里增加人力。为分散势力,便于隐藏,我决定,郑洽常住濂坑村,程公安在南埕村,其它人员按六部尚书要求,各自安排好常住地方,即要很好隐蔽,又要联系方便,并要在每家门前左前方,植种二株榕树,树杆倾向瑞迹寺方向,做为辨认依据。
  
  以后碰面,不再行跪拜之礼,在表面上,彼此之间以师傅、师弟相称,便于麻痹当政者。
  
  年号仍采用原来建文年号,继续往下续。
  
  复国成功之日,便是大家扬眉北归乡关之时!苦心人,天不负,朗朗乾坤星辰瀚;有志者,事竟成,巍巍河山日月昭。
  
  我宣示完毕,大家热情高涨,情绪万分激昂。各自找到自已所属部,讨论起来。吏部讨论如何管理各位臣工,户部讨论如何登记人员,兵部讨论如何发展力量,壮大军力。大家是各抒己见,知无不言。
  
  这时候,太监总管周恕走过来说:禀告皇上,因皇上仁慈,现在诸多妃嫔在城破之后,追随皇上而来,也陆续到达闽东,目前大约有二十多位了。如何管治,请皇上给个建议。我面郑洽问:如何处理?郑洽思虑片刻说:皇上,依臣之见,让他们全部削发为尼,分配到各个尼姑庵中,有侍奉任务时,临时传话于他们。我说:就这么办吧。周恕接着说:回皇上,为了更好隐身,实际上就已经这样办了。各位妃嫔皆怀念皇上恩典,今生今世难忘。虽然圣上您久已不再临幸,但她们皆在心中念念不忘,没有一个因为生活艰苦而离开。无事之余,常常轻声吟唱自编歌谣“当京皇上万万岁”,借此来表示对圣上无限眷恋及祝福,有的还直接写出来张贴在墙上。我回答说:不能太明显了,要置在隐蔽之位,以防产生不测。周恕回话:按皇上所言办,一定传话给每位妃嫔。
  
  当天晚间,大家分头回去,各忙各事。
  
  这种愉快心情,实在是悦爽!回瑞迹寺途中,感觉脚下生风,浑身力鼎,精神倍增,是呀,冬天已经到来,离春天还远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陈长安牧云瑶 罗天蓝秀儿 从我是余欢水开始 龙族:重启新世界 他比我懂宝可梦 叩问仙道 重生之苍莽人生 唐朝工科生 紫气仙朝 重生1991:开局迎娶绝美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