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中国戏剧文化史述 > 一 市民口味

一 市民口味

一 市民口味 (第2/2页)

重视剧场对戏剧的作用,也就是重视观众的系统化信息对戏剧的作用。宋代瓦舍中的观众,以市民(商人、手工业者)为主,因此,他们向艺人投射的系统化信息,也就是市民的审美口味。这些市民观众,文化素养比贵族文人低,社会见识比村野农民广,生活节奏和情感节奏都比较快。在审美心理需求上,他们不会胶滞于一种典雅的意境,也不会满足于一个简单的故事,他们不愿意在几种单纯而迷茫的诗情中陶醉,却对情节化了的平民情感有较大的容纳量。他们非常入世,相当客观,因此对主观性太强的美学形态不易接受,他们希望听到、看到那种把主观情感落实在客观情节中的作品。他们在熙熙攘攘、风波丛生的都市中生活惯了,因而对于产生于山川、田园的美学形态颇有一点隔膜,他们需求故事,需求情节。他们的眼前,常常是鳞次栉比的房屋、滚滚的人流、密密的船桅;他们的耳边,常常是如沸的人声,不绝的叫卖。因此,他们的感官已不很适应那种空灵、含蓄、蕴藉、悠远、缥渺、需要细细品味、慢慢联想的艺术形态,他们追寻着绵密的故事、紧锣密鼓的烘托、直接而丰富的感官享受。总之,瓦舍里的观众的全部市民口味,都与戏剧美的本性十分合拍。正是这些观众,使盛极一时的唐诗艺术走向衰微,使戏剧和小说的时代露出曦光。当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市民观众在崛起之后的很长时间内都未能成为社会主体,因此反映在艺术领域里也出现了多种复杂的组成,在非市民文艺的领域还会出现许多稀世的珍品,甚至汇成不少壮观的潮流,但是总的说来,市民的审美趣味代表着前进的趋向,拥有历史性的未来。
  
  除了市民观众的力量之外,瓦舍里杂陈的其它伎艺对戏剧美的进化也输送了各自的营养。这些伎艺,早在汉代就曾经杂处在一起,产生过渗透,以后也一直有着种种交流往还;当它们一起汇集在瓦舍之中之后,互相靠得那样近逼,而且处于商业性竞争的情势之中,这就构成了一种既密切又严峻的关系。各个勾栏都想把观众争取到自己这边,而谁想在这种互不相让的争夺中取得长时间的、实质性的胜利,就必需加强自己的艺术吸引力。哪一个艺班能在广泛吸取别人长处的基础上超越别人,它就会争夺到更多的观众,于是,如饥如渴地吸收、孜孜不倦地揣摩,当是瓦舍之内的必然秩序。各个艺班是如此,扩而大之,各种艺术门类也是如此。哪一种艺术能在充分融汇别种艺术的基础上脱颖而出,它就能给观众以更丰满的审美享受,因而也较能吸引更多的观众。戏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比别种艺术具有更大的包容力,因此在这方面得天独厚,渐渐成为瓦舍的重心。宋代南北瓦舍中种种艺术竞争的风波,应该是紧张而有趣的,可惜我们今天已经很难知道了,我们只知,就在瓦舍勾栏里,终于令人瞩目地站立起胜利了的、成熟了的戏剧,光采奕奕,气貌堂堂。
  
  孵育中国戏剧走向成熟的温床,历来是这种嘈杂喧闹的所在,而不是在金碧辉煌的殿宇中,精雅宁静的书斋里。招徕、竞争、炫耀、斗胜、哄笑、喝倒彩、人头攒动、声嘶力竭、钱币往来……无所不有。中国戏剧,从本性上是世俗的、平民化的,甚至是不免染有商市气息的。有什么办法呢?它的成长史便是如此。当它成熟之后,当然可以被引进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领域和精神领域,发儒雅之声,作翩翩之姿,但它的故家总在市民观众拥集的瓦舍勾栏。它今后的成长,也仍然要不断地向故家讨取养料。
  
  正因为是从瓦舍勾栏走出来的,因此处处不免有着特定的印记。例如,鲁迅在《社戏》一文中曾引述过一位外国人的话:“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这当然和中国戏班长期在野外闯荡江湖有关,但恐怕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瓦舍勾栏间对观众的招徕和争夺:先声夺人,强烈刺激,使你不得不在琳琅满目之中走向它的勾栏,而这又正处于它的成熟期,于是连这种强刺激的艺术因素也融入了它的机体,传之久远。又如,连中国戏剧中极有特色的“自报家门”和颇受非难的重复交代,也与瓦舍勾栏的环境有关。有一位广东籍的戏剧史家曾正确地指出:
  
  瓦舍的出现不仅推动了戏剧的发展,而且对剧本的编写和演出也有大的影响。由于瓦舍的演出是“百戏杂陈”,观众流动性较大,他们时而聆听歌曲说书,时而聚观戏剧表演。为了让观众迅速掌握剧情梗概,于是出现了“自报家门”的形式——演出开始时由一个角色介绍剧情,借以安定观众的情绪;在情节转折的地方还常常不厌其烦地向观众重复叙述上面的剧情,以照顾流动的观众。这几乎连名著也不例外。关汉卿的《窦娥冤》第四折就大段大段地重复交代前面的剧情。这并非剧作不够精炼,而是演出的环境决定的。我儿时在广东家乡的游艺场里看海陆丰的白字戏演出,场上较重要角色的腰带上都系着一块小木牌,牌的双面端端正正地写着剧中角色的名字,如“刘备”、“张飞”等,这显然也是使流动性较大的观众迅速了解人物故事而采取的办法。
  
  是的,就象其他一切艺术形态一样,中国戏剧的各种奇特的艺术措施,并非是哪一个聪明的艺术发明家凭着异想天开的冥思苦想设计出来的,而完全是历史的成果,环境的产物,甚至还只是当年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计。因此,能透彻、精确地解析这种艺术机体的,只有历史的解剖刀。
  
  当然,这一切都是后话了。在宋代,瓦舍勾栏中的戏剧还只是在走向成熟。瓦舍勾栏之外的贵族世界、封建天地,还辽阔而森严。宋代嗣承着唐文化,使封建文化发达到新的高度。宋词、宋文、宋画,把贵族的审美趣味发挥到了极致。宋儒的理学思想,宋代庞大的封建政治文化队伍所炮制、宣扬的政治道德观念,更在瓦舍勾栏之外造成一种与戏剧格格不入的低气压。就连为后代留下了有关瓦舍的较详细记述的吴自牧都这样评述瓦舍:“顷者京师甚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亦为子弟流连破坏之门。杭城绍兴间驻跸于此,殿岩扬和王因军士多西北人,是以城内外创立瓦舍,招集妓乐,以为军卒暇日娱戏之地。今贵家子弟郎君,因此荡游,破坏尤甚于汴都也。”吴自牧的生平思想不得而知,但字里行间也正映照出当时的社会氛围和习惯性观念。这一切,使宋代戏剧走向成熟而未能走向繁荣。历史还需要出现一次剧烈的变动,才能使瓦舍勾栏中锻铸出来的艺术,流泽四方,才能使“书会先生”、“京师老郎”们的创造,敢与精雅的诗词一比高下。
  
  现在就让我们具体地看一看戏剧美在宋代的锻铸情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陈长安牧云瑶 罗天蓝秀儿 从我是余欢水开始 龙族:重启新世界 他比我懂宝可梦 叩问仙道 重生之苍莽人生 唐朝工科生 紫气仙朝 重生1991:开局迎娶绝美班长